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 正文

科研进展

2010年8月5日,我所邵峰博士实验室在Science 杂志(Science Express)发表题为“Glutamine deamidation and dysfunction of ubiquitin/NEDD8 induced by a bacterial effector family”的文章。该文章报道了病原细菌效应蛋白通过直接共价修饰并失活宿主细胞中的泛素和泛素类蛋白从而导致宿主泛素信号通路发生功能紊乱的新的致病机制。

发布时间:2010/08/05

 2010年8月5日,我所邵峰博士实验室在Science 杂志(Science Express)发表题为“Glutamine deamidation and dysfunction of ubiquitin/NEDD8 induced by a bacterial effector family”的文章。该文章报道了病原细菌效应蛋白通过直接共价修饰并失活宿主细胞中的泛素和泛素类蛋白从而导致宿主泛素信号通路发生功能紊乱的新的致病机制。

 通过三型分泌系统分泌效应分子进入真核细胞内,进而阻断或调节宿主关键信号转导通路是许多病原菌普遍采用的致病机制。寻找效应分子在宿主细胞中的靶蛋白并阐明其作用于靶蛋白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生物化学机理对我们了解病原菌致病机理和建立有效防治手段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可能促进我们对真核细胞本身信号转导机制的进一步理解。

 来自类鼻疽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的CHBP和来自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的Cif是一类具有木瓜蛋白酶催化结构域的三型分泌效应蛋白,这类效应分子具有阻断宿主细胞周期的活性。在这项研究中,邵峰小组首先发现CHBP具有很强的抑制真核细胞的泛素链形成(ubiquitination)的活性,这种活性依赖于CHBP的类木瓜蛋白酶的催化活性。一系列的生化实验分析揭示了泛素(ubiquitin)蛋白第40位的谷氨酰胺(Gln-40)在CHBP的作用后发生了脱氨反应,变成了谷氨酸。因此,CHBP性质上是一个泛素脱氨酶(deamidase)。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直接将泛素的Gln-40突变为谷氨酸后,不管是在体外还是在细胞内,这样的突变泛素分子都丧失了形成泛素链的活性。在进一步检测了CHBP是否也作用其他泛素类蛋白时,邵峰小组发现CHBP能够,也只能够对一个叫做NEDD8的泛素类蛋白起同样的脱氨修饰作用,并且活性要更强一些。在Burkholderia的感染宿主细胞的实验中,他们也验证了通过三型分泌系统分泌的CHBP能够导致宿主细胞中几乎所有的NEDD8和大约一半的泛素分子发生脱氨化修饰。

 有趣的是,当用带有Cif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宿主细胞时,他们发现NEDD8被完全修饰,而泛素却一点都没有。这与体外观察到的Cif对NEDD8有很强的偏好性是一致的。在感染的细胞中,只有受Cullin泛素连接酶复合物调控降解的底物蛋白的泛素化和降解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NEDD8的功能是和Cullin蛋白发生类似于单泛素化的共价修饰(这个修饰作用也被叫做neddylation)。已知NEDD8修饰可以大大增强Cullin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的活性,但令人吃惊的是,当Cullin分子被经过脱氨的NEDD8修饰后,其泛素连接酶活性不仅没有被上调,反而却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这个结果完美地解释了体内观察到的Cullin底物泛素化和降解受到特异性抑制的现象。更进一步,在真核细胞中直接异位表达脱氨化的NEDD8能够模拟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感染作用,这些作用包括Cullin底物的特异性积累,细胞周期运转受到抑制,以及细胞出现很强的应力纤维。事实上,应力纤维的出现正是由于邵峰实验室此前的研究中发现的CUL3/BACURD泛素连接酶复合物(Chen et al., Molecular Cell, 2009)在NEDD8被脱氨后,其泛素化和降解RhoA的功能受到了抑制。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通过分泌效应蛋白直接修饰宿主中泛素和泛素类蛋白(NEDD8)从而阻断宿主泛素化通路的病原菌致病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泛素和NEDD8的特异性脱氨修饰也为我们研究蛋白质泛素化的机制(为何Gln-40脱氨化的泛素不能在泛素连接酶催化下成泛素链)以及NEDD8是如何活化Cullin泛素连接酶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途径和思路。这项研究也有力地说明对病原菌效应蛋白的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真核本身的细胞生物化学机制提供独特的角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博士研究生崔霁欣为本文第一作者;研究生姚庆和李珊对本项研究也有重要贡献;其他参与此项工作的还有邵峰小组的陆秋鹤博士和技术员柳丽萍;蛋白质组中心的丁小军和陈涉也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本研究也得到了华盛顿大学的毛海滨博士和郑宁教授的帮助;邵峰博士为本文通讯作者。   

 此项研究为科技部863和北京市科委资助课题,完全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